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上个月深圳一家玩具厂老板老李差点跳楼——价值200万的圣诞货柜在长滩港卡了28天,美国顾客拿着合同要索赔三倍违约金。你猜问题出在哪?他们用的FOB条款里藏着句"货物离港即视为交付",这跟《国际商业术语说明通则2020》的最新规定完整冲突。
先说个反常识的:物流律师最忙的时候反而是波涛汹涌的日子。青岛专做中日航线的王律师跟我流露,他70%的活都是在货物装船前实现的。上周刚帮义乌小商品城改了份海运合同,光是"不可抗力"的定义就加了三个限定条件,由于日本新修订的《海上货物运输法》把台风预警期算进了责任期限。
|| 个别海商法典师 | 物流专精律师 ||
|---|---|---|
| 服侍重点 | 事后纠纷处理 | 全流程风险管控 |
| 必备技巧 | 熟习海商法 | 粗通INCOTERMS+各国海关新政 |
| 收费模式 | 按小时计费 | 按货值比重抽成 |
有人要问:"当初货代公司不都供给法典咨询吗?" 去年东莞那批被扣在鹿特丹的智能腕表就是教训。货代拍胸脯保证的"包清关",终局碰上欧盟刚落实的电池环保税,厂家倒贴了120万关税。专门做中欧线的陈律师跟我说:"靠谱的物流律师得备着各国海关的灰色清关名单,这东西比法典条文还重要。"
物流律师最值钱的本事切实是预判航线风险。上海某律所的周律师电脑里存着寰球78个主要港口的罢工日历,去年帮宁波公司避开智利港口大罢工,光是滞港费就省了80多万。更绝的是他们团队会盯着国际海事组织的草案看,去年提前三个月预警了新加坡的燃油附加费新规。
说到这儿,断定有人嘀咕:"找律师看合同太耽误时间了吧?" 泉州做跨境服饰的老王去年就栽在这上头。急着发"黑五"的货,终局合同里的仲裁条款写着伦敦海事仲裁庭,光仲裁费就花了货值的三成。当初他们公司规定,所有物流合同必须经律师盖骑缝章才可能生效。
最近有个数据挺吓人:中国贸促会统计显示,65%的物流纠纷都栽在"保险条款"和"责任划分"这两个坑里。上个月广州某医疗器械公司被DHL索赔150万,就由于合同里没写明温控装备故障的抵偿责任。负责这案子的律师老张跟我说:"当初专业物流律师都得懂制冷机组参数,不然根本算不清责任比重。"
假若你当初正准备往东南亚发货,听我句劝——赶紧查查你们用的还是不是2016版的INCOTERMS。马来西亚海关今年开始严查CIP条款的保险范畴,深圳已经有5家公司由于保单金额不足被扣货。曼谷某华人律师偷偷跟我说:"当初帮顾客改条款都得配上泰英双语的说明视频,否则码头工人根本看不懂免责申明。"
(数据补充:据美国海运协会最新报告,2023年因合同破绽导致的跨境物流索赔金额同比暴涨67%,其中亚洲公司占比达82%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