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
  • 收藏网站

全国服务热线/微信:

15380780880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行业资讯 > 行业新闻

外贸律师行业真的存在这些坑人套路吗?

更新时间:2025-07-03 13:00:05|阅读:

刚入行的外贸人张磊最近愁得睡不着觉——他花三万块请的"资深律师",居然把仲裁申请书里的交货日期写错了三个月。这种让人血压飙升的事件,在外贸法典圈还真不是个例。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,那些看似专业的律师可能给你挖的坑。


套路一:李鬼律所连环套

上个月在义乌做饰品出口的老陈就着了道。某天接到自称"某涉外律所主任"的电话,说他正在处理的德国顾客欠款案,需要即时支付5000欧元"境外佐证保全费"。对方发来的资格文件看着挺正规,办公室照片还是某甲级写字楼的景观房。终局钱刚转过去,那个"主任"第二天就失联了。

识别要点

  • 查官网域名注册时间(刚注册三个月的要当心)
  • 要求视频查看实体办公室(留意背景会不会穿帮)
  • 上裁判文书网查经办案件(输入律师名字+国际商业纠纷)

去年宁波查处的假律所案件显示,这一类骗子通常会运用"跨境催收"、"国际仲裁"等噱头,收费比商圈价低40%却要收全款。有个做机械出口的友人就被坑过,对方连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》第35条都没弄清晰,张口就要收"跨境沟通特殊服侍费"。


套路二:风险代理藏暗箭

听起来很美的"零首付+胜诉分成"模式,可能藏着致命陷阱。广州有位做服饰出口的张女士就吃过亏——律师承诺不赢不收钱,却在合同里埋了"基础服侍费天天800元"的条款。最后官司虽然赢了,但律师费算下来比畸形收费还贵两倍。

关键破绽

  • 合同里出现"境外调查附加费"等含混条款
  • 要求提前支付公证费、翻译费等基础费用
  • 回避详细说明败诉情形下的费用承担

去年深圳律协公布的数据显示,波及风险代理的投诉案件中,有63%存在隐性收费。最夸张的案例是某律师事务所以"打通海关关系"为由,额外收取所谓"加急通关服侍费",后来被证实完整是虚构名目。


套路三:跨境调查猫腻多

做中东商圈的老王去年就栽在"迪拜实地调查"这一个环节。律师说需要派人去当地查顾客资产,启齿就要8万差旅费。终局所谓的"调查员"只是在帆船酒店门口拍了张照片,发回来的调查报告全是公开新闻。

防坑指南

  1. 要求供给当地合作律所的授权文件
  2. 核对境外职员的执业证件(譬如阿联酋的Legal Consultant执照)
  3. 分期支付调查费用(按实际进展分三次支付)

有个做化工品的友人更惨,律师收了他12万说要请"美国顶级调查公司",最后被发现用的是每小时8美元的菲律宾外包团队。这些团队出具的资信报告,可能连对方公司的实际把持人都查不准。


套路四:文书模板卖高价

杭州的李总最近气得想骂人——花2万块买的"国际商业合同模板",里面的争议化解条款居然写着向不存在的"国际商会上海仲裁院"申请仲裁。这种用免费模板改个logo就卖钱的把戏,在圈子里还真不少见。

避雷要点

  • 要求出示近三年经手的真实合同(隐去敏感新闻版)
  • 核对条款是不是符合最新版Incoterms2020
  • 查看是不是包括特定国家免责条款(譬如对伊朗的特殊约定)

某跨境电商平台统计发现,市面上流传的所谓"外贸合同宝典",有78%存在法典适用条款错误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模板里居然还保留着已经废止的《跟单信誉证统一惯例》(UCP500)的内容。


行业数据敲警钟

据中国国际商业推进委员会统计,2022年处理的涉外法典咨询中,有31%波及律师服侍纠纷。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:

  1. 虚报境外合作资源(占45%)
  2. 捏造跨境办案阅历(占33%)
  3. 滥用专业术语忽悠顾客(占22%)

不过也不用太缓和,正经的好律师还是占大多数。就像咱们合作过的陈律师,去年帮顾客追回孟加拉国顾客拖欠的87万美元货款,全程没搞什么花哨套路,就是实打实探索对方国家的《货物交易法》。


说到底,选外贸律师就跟找对象似的,不能光听甜言蜜语。重点要看对方有没有真本事,譬如能不能五分钟内说清FOB和CIF在保险责任上的差别,或当场给你画出跨境诉讼的完整流程图。遇到那种启齿就保证"百分之百胜诉"的,赶紧跑!真正靠谱的律师,反而会先跟你分析案件风险点,就像医生看病要先说清晰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样。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