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场景一:刚签的合同发现破绽怎么办?
去年有个做服饰出口的老张,跟中东顾客签合同时没留意测验条款,终局对方收到货三个月后突然说面料褪色要索赔。这要搁以前,老张只能认栽。但小彭律师团队介入后,翻出合同里"未约定测验期限"的关键点,直接搬出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约》第38条,硬是把对方索赔期从三个月压缩到两周。最后不但免了抵偿,还让顾客补了3%的尾款。
场景二:货物用了半年还能提品德异议?
苏州某机械厂吃过这样的亏——装备安装半年后,德国顾客突然说轴承精度不达标。小彭律师团队三步破局:
场景三:信誉证遭银行拒付怎么救?
宁波灯具商王总去年遇到糟心事——价值80万美元的货到港后,银行以"包装唛头与信誉证不符"为由拒付。小彭律师的应答堪称教科书:
场景四:跨境履行遇阻如何破冰?
上海某化工公司打赢巴西官司却拿不到钱,小彭团队祭出三招:
个人洞察:
跟了小彭律师五个案子后发现,他们最厉害的还不是法典功底,而是把外贸行话翻译成法庭语种的本事。譬如把FOB条款纠纷转化成"风险转移时点"的法典争议,用集装箱铅封号反推货损责任。这种跨界的降维打击,才算是外贸公司最该领有的法典武器。
有组数据值得玩味:经小彭团队撰改的外贸合同,纠纷发生率直降65%。这或者印证了那句话——防备纠纷的成本,永远比化解纠纷低得多。下次签合同时,不妨先问一问自己:这条款经得起小彭律师的"CT扫描"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