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
  • 收藏网站

全国服务热线/微信:

15380780880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行业资讯 > 行业新闻

律师转行做外贸到底违不违法?3个真实故事揭秘

更新时间:2025-08-09 08:50:02|阅读:

"老同学,据说你辞了律所去搞跨境电商了?这不算以身试法吧?"上周同学会,王大状被这一个问题问得啼笑皆非。切实吧,自从他去年在义乌开起国际货代公司,这种质疑就没断过。今儿咱们就掰扯清晰,律师下海搞外贸到底踩不踩红线。


一、脱了律师袍就能随意卖货?

先说个真事儿:深圳李律师2019年注册了外贸公司,终局被司法局约谈三次。为啥?这哥们用律师身份给顾客打包票"相对合法通关",转头自己当供应商。说白了这就是既当裁判又当锻炼员,最后被行业协会忠告处分。

但你看人家杭州的孙律师就聪明——她把公司注册成弟弟的名字,自己只当幕后智囊。去年做医疗器械出口,遇到欧盟CE认证问题,她亮出律师证给认证机构发函,愣是把三个月流程压到二十天搞定。

这里头门道在于:

  1. 不能同时扮演律师和商人(角色冲突)
  2. 别运用职业资格给自家生意背书(涉嫌不当竞争)
  3. 分清法典咨询和商业决议的界限(别越界)

二、那些年咱们交过的学费

我表姐的律所合伙人老张,去年转型做中东灯具出口,三个月亏掉200万。不是商品不行,是栽在海关编码误报上——他按律师思维句斟字嚼选了个冷门税号,终局被迪拜海关断定为虚伪申报,整柜货扣了45天。

反过来看南京的周律师就机灵,人家专门做"法典+外贸"培训课。去年开发了个选品神器,把各国进出口禁令做成关键词筛查系统,当初月入30万比干律师时还滋润。

血泪阅历三则:

  • 别把法典思维直接套商业决议(实务和条文两码事)
  • 海关实务比法条复杂十倍(找个老报关员比法考有用)
  • 依靠专业优势要做增量服侍(别跟原来的顾客抢饭吃)

三、合法赚钱的野途径

意识个狠人郑律师,他把老本行玩出了新花样——专门收购外贸纠纷案件多的公司。去年花80万盘下家玩具厂,靠用律师函追回海外欠款这一招,愣是把库存贬值货卖出溢价,半年净赚300万。

还有个更绝的:上海徐律师搞了个"法典风控SaaS",把合同审查做成自动报价系统。当初外贸公司上传份合同,5分钟就能出风险报告+改进方案,年费收2.8万,已经签了700多家顾客。

转型的准确姿势:

  1. 把法典学识变成生产资料(譬如开发智能器械)
  2. 做行业痛点化解方案(欠款追讨、合规培训)
  3. 玩资源整合别单干(拉着货代、报关行一起搞)

说点掏心窝子的话

这行当当初正处在风口期。司法局去年刚放开"律师经商"制约,只要不接利益冲突案件就行。据我打探到的新闻,长三角有1/3的涉外律师都在偷偷搞副业,有的卖法典服侍包,有的做跨境咨询,胆子大的直接下场开公司。

不过提醒各位律师友人,千万别运用律所公章盖外贸合同!去年有个同行就这么干的,终局被顾客反手举报到司法局,差点吊销执照。你要真想过把老板瘾,老老实实注册个新公司,财务职员都单独配一套,这叫"防火墙"你懂的。

话说回来,我倒是以为这是个好趋势。律师搞外贸自带合规Buff,这两年跨境电商栽在学识产权、税务合规上的案例少了最少三成。下次你假若看见某家外贸公司合同写得比律所还谨严,保不齐老板就是个改行的法典人。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