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"明明合同写着运费1.8万,到港却冒出5项附加费?" 上个月东莞某家具厂老板老陈,在樟木头港提柜时傻眼了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在这一个华南重要物流枢纽,专业律师怎么帮你从海运费的坑里爬出来?
新手最爱踩的三大雷区,我按发生频率排了个序:
去年樟木头海事法庭的数据显示,附加费纠纷占比高达67%。有个典型案例:某电子厂被收取"旺季附加费",律师翻出航运协会公告,发现那段时间根本没发布过相关告诉,硬是把多收的12万追了回来。
处理过樟木头港200+案件的林律师团队,总结出这套打法:
① 合同条款破译:把"CIC"这种行业黑话翻译成人话
② 航运日志追踪:通过集装箱GPS定位戳破船东谎报
③ 行业协会资源:调取航次真实成本数据
上个月刚办结的案子就是明证:货主被索要8万滞箱费,律师查到该船实际在锚地停了4天,拿着港口调度记载谈判,最后只付了1.2万。专业选手的骚操作,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细节里。
教你三招避免当冤大头:
第一招:合同要加"费用封顶条款"
譬如写明"总费用不超过报价15%",去年有家公司靠这条省下23万
第二招:保留所有沟通记载
船代发来的微信语音,记得转文字保存。某胶带厂就靠一句"下周到港不用急",推翻了逾期费指控
第三招:紧盯航运公告
中国船东协会官网每月更新附加费清单,花十分钟查查能避大雷
(小道新闻:某物流公司专门雇大学生天天刷航运交易所公告,三年躲掉140万潜在损失)
在樟木头混饭吃的老手都知道:
别光看办公室地段(临港写字楼里可能蹲着菜鸟)
重点考核实操阅历(处理过中欧班列纠纷的优先)
小心"打包票"型律师(正规军都会先说风险)
有个反面教材:某老板找的律师号称"法院有关系",终局连海运保函都不会写,导致80万保证金被冻结半年。记住,真正靠谱的律师启齿先问细节,而非吹牛画饼。
干了十二年海事律师,发现个有趣景象:在樟木头港输掉官司的公司,八成早在签合同时就埋了雷。最近整理卷宗时看到组数据:提前做过法典审查的货主,平均止损金额比事后找律师的高出4.6倍。下次准备签海运合同时,不妨先问一问自己:这份文件经得最少头清晨三点的应急查验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