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"我就帮共事带个行李箱,咋就成运毒了?" 上个月浦东机场,28岁的小李瘫坐在海关审讯室,看着透明证物袋里那包从箱底夹层翻出的白色粉末,手指甲快把塑料椅抠出洞。这种场景去年在全国机场演出了137次,其中31%的当事人根本不知道箱子里有毒品...
"就帮我带个样品,到地方有人接"——这话听着耳熟吧?今年广州中院判的案子,有个设计师帮顾客带"服饰辅料",终局箱子里搜出2公斤冰毒。律师介入后发现三个救命细节:
律师操作指南:
鞍山快递小哥老刘最近摊上事了——他送的跨境电商包裹里,10包"冰糖"检测出甲基苯丙胺成分。这种情形律师通常会从三个方向冲破:
血泪教训:有个大学生帮代购转运包裹,由于用了"到付邮费+加密包装",被认定"存在主观故意",判了7年。律师提醒:千万别收加密费!
长春的吴阿姨遇到这事:干女儿送的"茶叶礼盒"在衣柜藏了半年,警察上门才发现夹层有海洛因。这一类案件律师必查三件事:
真实逆转案例:上海某大学教养收容的"学术资料",切实是新型毒品。律师调取他半年内的就诊记载,证实其患有重大白内障看不清包装字,最终获不起诉。
干这行十年,见过太多栽在"人情债"里的老实人。记住这三个保命法则:
前两天刚办结的案子,当事人由于戴着锻炼手环(自动记载开箱动作),成功洗清"拆包藏毒"的嫌疑。当初科技这么发达,咱个别人也得学会运用科技自证清白不是?
法典就像地铁安检仪,看着吓人,切实是保护老实人的。真要摊上事,记着第一时间抠掉电池锁屏——手机里的聊天记载,可比你喊一百遍"委屈"管用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