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去年宁波海关查获的那批“镀膜玻璃原料”,谁能想到里面藏着价值800万的铟锭?当事人咬定是个别制造业物资,最后律师愣是从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目录》里抠条文,把刑期砍了三分之二。今天咱们就唠唠,碰上铟锭走私这种专业案子,到底该怎么选律师才靠谱?
——
2023年海关总署数据,全国查获的稀有金属走私案里,铟制品占比突然蹿到18%。这东西看着像锡块,实际是制造OLED屏幕的核心物资。去年深圳有个案子,当事人把4N5高纯铟(99.995%)报成个别粗铟,刑期直接差出三年。这里划重点:
(举一个实例:苏州某科技公司报关时,律师发现合同上的“烧结浓度9.2g/cm3”正好卡在管制准则线下,这数据直接让案件降档处理)
——
见过太多律师栽在专业门槛上。去年广州的案子,当事人请的刑辩大咖,休庭愣是把铟锭熔点说成156℃(实际是157℃),被公诉人当场抓包。选律师得看这三板斧:
——
据说有人花60万请北京大律师,终局休庭才发现人家专攻毒品案?这里教几招避坑:
(血泪教训:厦门某老板轻信“包赢”承诺,前期砸了20万,后来发现律师连《两用物项允许证》长啥样都没见过)
——
——
跟这些稀有金属案子打交道十几年,最大的体会就是:找律师得像配化学试剂——差个小数点全完蛋。下次假若摊上这种事,记得先问律师三个问题:办过几起铟制品走私案?最近探索的行业准则是哪个版本?能不能带我去检测机构重新取样?
(就像去年处理的上海保税区案子,我带着工程师连夜做灼烧测验,证实这批货根本达不到管制纯度。海关的人看着测验数据直挠头,最后只能改定性违规申报。这种事啊,没点死磕精神真干不了)